最近一位三月女婴趴睡后窒息死亡,让许多做父母的心里很不舒服。据描述,事情是这样的。育儿机构芝士小馄饨鼓励婴儿趴睡,其中一位会员(可能已过期)的三个月女儿在一次趴睡的训练中,身体明显不适,不断哭闹、挣扎。这个过程中妈妈不断的求助芝士小馄饨,得到的回复都是没关系的,要坚持,最后女婴不幸窒息而亡。有一些妈妈听了这个消息难受的睡不着,很多人都在骂这个妈妈蠢。

这个事情的真相是什么我们不谈,只是探讨一个话题,为什么违反常识的悲剧不断发生呢?大师王林的事还历历在目,大师陈安之的事又被曝光。是什么让人被骗?又该怎样避免陷阱呢?

初中物理的第一堂课是一个实验,三个桶里分别盛有热水、温水和冰水,一只手放进热水,一只手放进冰水,几分钟后,两只手同时放进温水,这时会发现一只手感觉热,一只手感觉凉。这个时候老师会告诉你:人的直觉经常是靠不住的,要相信科学。

我们长大的过程中会不断的经历常识被重新解构的事。刚开始我们很难接受一些食物的味道,比如榴莲、白酒、鱼腥草、香菜、臭豆腐等,但是有人不断的告诉我们这些食物很美味,我们就试了一次、两次、三次,最终果然体会到了这些食物的美味。刚开始我们很难接受周杰伦等风格特别的歌手的音乐,有人不断的告诉我们他们的歌很好听,我们听了一遍、两遍、三遍,最终果然体会到了这些音乐的美妙。慢慢的我们就学会了敬畏,虽然我们欣赏不了梵高的画,巴赫的音乐,理解不了比特币为什么可以值很多钱,理解不了为什么房价可以高到这样的一个地步,理解不了为什么原油价格可以是负的,理解不了为什么飞机是安全的,理解不了许多科学的知识,但是我们已经学会不去否认这些事的价值,因为我们懂得了敬畏和信任。

奇葩说有一次有趣的辩题,图书馆着火了,有一幅名画,和一只猫,你只可以带走一样,你会选择救画还是救猫呢?这个辩题的本质就是你选择敬畏权威认可的价值,还是选择直观感受到的价值。李诞的辩论特别精彩,他对名画重新做了解构。他说名画之所以是名画,不是因为这幅画本身的价值,而是背后的故事性。李诞知道,若是不做解构,他必定无法赢得辩论。即使李诞收获了满堂彩,他的队最终也输掉了,因为我们对于名画的敬畏已经成了直观感受了。与其说大家喜欢李诞的论点,倒不如说是喜欢顺应直观感受的天性,但是理智的时候我们都知道一只猫的价值不可能比的上名画——若是一个人见到一个猫就去救,这样的话他家里会到处都是流浪猫了,但是很少会有人介意自己家里堆满了名画。理智告诉我们,该敬畏的还是要去敬畏的。所以大家情感上支持李诞,理智上最终还是投了反对票。

不幸的是坏人也懂得利用这一点,既然只要赋予一些光环就可以像权威,做了权威之后就可以让人做出违背常识的选择,这真是一本万利的事啊,所以就有了传销、邪教等骗子。

虽然现在看来这个妈妈无疑做了一件蠢事,但是在一个特点的场景下我们要理解她。人在某个环境里被影响实在是太正常了,这也是为什么这件事发生之后有些芝士小馄饨的会员仍然选择继续相信这个机构的原因——他们一定是经历了一些事情相信这个机构就是权威。当我们的直观感受和权威发生了冲突的时候,相信权威是可以理解的。关键在于,我们该相信谁?谁才是权威?

在我看来,信任危机才是更严重的问题,每一次这种事的曝光,都是又一次加剧了公众的信任危机,造成了更大的不安全感。而信实的上帝,才是一切问题的答案。

若是这篇文字对你有帮助,请转发让更多人看到。

尊重原创,注明出处,欢迎转载。

王约拿